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后王各庄吵子
后王各庄吵子是中国北方传统吹打乐的一种,融礼、乐、舞为一体,为后王各庄传统花会项目。后王各庄吵子最早源于清末咸丰年间龙湾屯区域的兴隆老会,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吵子一般由十个人组成,乐器主要是大钹…
西赵各庄村文吵子
北石槽镇西赵各庄村的“文吵子”早在乾隆年间就已产生,它曲调纯朴、声音浑厚洪亮,同治年间多次参加地坛庙会、大东山娘娘庙等会上香,还多次参加秋雨活动,精湛的表演水平受到百十里内乡邻的好评。而今的“文吵子”…
薛大人庄中幡
薛大人庄中幡是薛大人庄花会中的一档,约有400多年历史。薛大人庄花会与宫廷文化有着剪不断的渊源,甚至就是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据老艺人回忆,在过去一年一度的北京丫髻山庙会,薛大人庄花会总会头担负着花会开坛…
吴庄张氏宗谱记谱习俗
李桥镇吴庄村西张氏家族在顺义地区已经生活三百五十多年。自来到这里,家族一直坚持进行“宗谱”的记录。每代宗族变迁,都由族中长者详细记录,保存,并勘定谱系表。在记录谱系的同时,各房遵循族规,定时召开“清明…
良山景泰蓝制作技艺
良山景泰蓝制作技艺,已传四代。第二代传承人张向东被誉为“中国景泰蓝仿古先行人”,由其弟子创办的北京市良山珐琅厂,使景泰蓝成为良山村的特色产品。良山珐琅厂的产品以造型多样、纹饰繁多、品质精良而闻名,深受…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
孙氏糕点模具制作技艺,传承六代,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以雕刻精致、种类繁多为特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二代传承人曾为慈禧太后66大寿制作贺寿糕点模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后又为稻香村食品…
杨镇龙灯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因此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杨镇龙灯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杨镇龙灯以北方特点浓郁、造型完整雄伟、表演粗犷奔放…
马卷村五虎棍
马卷村五虎棍在当地拥有悠久的表演历史,是马坡周边地区民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义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风景。马卷村五虎棍属于太祖五虎棍,兴起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经过六代人的传承,它的动…
火绘葫芦技艺
所谓火绘葫芦,就是利用特制铜针加热后在葫芦上进行烘制,借鉴毛笔笔触的中锋、偏锋、侧锋表现中国画技法的勾、皴、擦、染等表现形式,在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的技艺。火绘葫芦表现内容广泛,人物、风景、吉祥图案、书…
张镇灶王爷传说
顺义区张镇自古就流传着灶王爷是张各庄人的说法。传说中,灶王爷是本地一位生性善良的张姓农户,在历经磨难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现在张镇不少村民家中灶前,仍供奉着灶王爷的画像和灶王龛,保留着祭灶的习俗…
安固村老会
安固村老会,是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村民自发组建的,集小车会、高跷会、什不闲等多档花会为一体的民间花会组织。安固村老会源起于清光绪十一年,由村民熊进福、张廷元、张廷恩组建第一档“狮子会”,此后会档逐渐丰…
后北宫善诚老会
后北宫善诚老会,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后北宫村的民间花会组织,据传,组建于清朝中叶,以创始人“景善诚”之名命名,历经五代传承,会规会礼严格。后北宫善诚老会,最初带有传统神灵崇拜、吉祥信仰等色彩,主要包括吵子…
大华山灯花善缘老会
华山灯花善缘老会,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华山村的民间花会组织,当地俗称“灯花老会”。据传组建于清朝中叶,以创始人“景善缘”之名命名,历经五代传承。灯花老会与“散灯花”民间习俗相结合,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
聚顺店店训
聚顺店店训,是平谷区刘家店镇北店村胡永顺开的一家服务于往来客商的民宿店的店训,店训内容为:忠厚久常、百福具臻、舍利取义、真待宾朋。聚顺店所在的北店村,南北通衢,西临道教胜地丫髻山,每岁往来客商、信众多…
靠山集百年老集(碣山大集)
靠山集百年老集,是依托于平谷区金海湖镇靠山集村的一个延续600余年的农贸集市,其村名亦源于老集。它地处碣山脚下,农历二、七为集市贸易日。靠山集村位于平谷城区东北部,东临天津市蓟县,北接河北省兴隆县,优…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怀柔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区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