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盐边县民俗文化
盐边县十大民俗文化
1.
金钱板
金钱板是四川汉族传统曲艺品种,表演者是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主名:金钱板,别名: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金剑板。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加工,改革而成。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根据内容适当伸缩,两句一联。击……
2.
摩梭婚礼
盐边县的摩梭人古代称为么些、磨沙夷。一部分是土著,另一部分是从云南丽江迁入,为纳西族支系。据史料记载,土著摩梭是攀西裂谷居住最早的民族之一,丽江迁入的摩梭为明末清初迁入的,现分散居住在盐边县格萨拉、永兴、国胜、共和等乡镇的部分村社。与泸沽湖摩梭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不同,盐边县的摩梭实行一……
3.
苗族绷鼓仪式
盐边县红宝乡的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绷鼓仪式。苗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尤其是死去的先人虽然人已故去,但灵魂仍在。他们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祖先是“善”神,对祖先寄予莫大的信任;视天地、日月、山石、水火等为神灵,加以祭奠。在祀祭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就是“绷鼓仪式”。活动期间要停止一切生产……
4.
笮山锅庄
盐边县古称“大笮”,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东北部。全县辖16个乡镇,其中有7个民族乡和8个少数民族杂居的乡镇,居住着彝、纳西、傈僳、苗、回、傣、白等24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无论是高兴还是忧伤都喜欢用音乐舞蹈来抒 感,表达情……
5.
傈僳族弩弓制作技艺
傈僳族 弓有悠久的历史,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 ,猎取禽兽”。 由 身、 板、箭槽、 弦、 牙和 机组成,用坚硬的木料放在酿酒的包谷酵母中煮软折成弯形做成, 牙和 机用骨头做成, 弦用4股麻线扭成。使用时,把坚韧的 弦拉到 牙,箭放在 身箭槽内,瞄准目标后扳动 机,利用 板……
6.
苗族芦笙
苗族芦笙舞一般由2—8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把芦笙,边吹奏边跳舞,主要在婚礼、节庆、重大庆典时表演,分为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特别庆典时有八人组。婚礼多为四人吹奏,有结婚曲、送亲曲、接亲调、烤酒曲等,庆典时有快乐曲、欢喜调、祝酒调等。吹奏起来,节奏鲜明、和声协调,旋律常以多声部同时进行,表现力非常丰富……
7.
苗族传统织布技艺
很久以前苗族实行的是男耕女织,一家穿的、盖的、铺的都是妇女担当,原来是把山上的野生活麻割回家晒干绑成捆,用木棒锤打麻杆到像棉花一样的线团,铺开(约3厘米厚)用麻线穿扎连接制成的麻布。后来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苗族地区,结合苗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改进才传承延……
8.
浑浆豆花制作技艺
浑浆豆花是盐边县政府授予的盐边名菜之一,源于盐边广大农户,盐边人从古代传承至今,绝大多数都会制作,普及率很高。先将选好的上等黄豆泡胀,用石磨磨成浆,滤去豆渣,在锅中烧开,打去散泡,用盆盛少许熟豆浆备用,将石膏在火中烧白化成水,适量倒入豆浆内冷却,用竹筛紧压,去掉多余的豆水成豆花,把豆花用刀划成块,倒……
9.
周府糕点制作技艺
周府糕点是盐边县永兴镇及周边地区唯一的一家纯手工生产的糕点。其制作工艺是传承人周述荣的祖辈从江西省迁入四川盐边喇撒田(今永兴镇)时带来的,经历16代人口授身教传承至今。其制作要经过选料、清洗、蒸晾、磨粉、炒料、揉搓、和料、制陷、包馅、碾压、成形、碳烤等十几个繁复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
10.
红彝蹀脚舞
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及其周边的红彝,他们的祖先是明末清初从云南迁入四川的。“红彝蹀脚舞”(又称“踢脚舞”),是红彝口传身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集体舞蹈。婚、丧、嫁、娶、生产劳作、修房造屋、节日庆典等重要活动,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蹀脚舞”。舞蹈时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两手上下甩动、跺脚、跷脚、打合脚,甩……
走遍盐边县
攀枝花市民俗与文化
盐边县民俗文化
仁和区民俗文化
全部盐边县民俗文化
盐边县地名网
搜索
全部盐边县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