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珠海市
>
斗门区民俗文化
斗门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沙田民歌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西南为斗门区府驻地井岸镇,南与鹤州垦区接壤,西北部濒临莲洲镇。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的沙田民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斗门沙田水乡居民的先民们为避战乱,自北而南迁徙,在珠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靠捕鱼为生……
2.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河网如织。总面积67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15.6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著名的水乡。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婚嫁过……
3.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大赤坎村明火叉烧烧排骨是斗门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美食,它既承传了广东叉烧的风味,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其特有的酱香和荔枝柴香,饮誉遐迩。近年来,众多来自港澳和周边地区的食客纷至沓来。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加工工艺源于赵自强祖父赵池大(即赵佐修)。据传,民国初年,斗门大赤坎村少年赵池大通过“卖……
4.
镬边糍
“镬边糍”在斗门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农村居民家喻户晓的午间小食。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朝九、晚四、中午十二。上午八、九点饭后下田耕作,几小时后的中午回家煮些小食当午餐,到下午四、五点放工才回家煮晚餐。午餐有多种小食,而“镬边糍”是较为普遍的午食。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席卷,随着生活习……
5.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2年的历史。“斗门赵氏皇族祭礼”祭祖仪式从中原流传至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赵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上述地区的赵氏族人每逢春节、喜庆二事、春秋二祭,都以这种祭祖仪式,或集……
6.
斗门莲洲地色
莲洲镇地色民间活动是大沙乡悦盛里(今称莲洲镇文锋村)的十位先民群体性创建的。于1941年兴起,流传至今。解放前后多在本地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思潮的影响,此活动曾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市庆十周年,又得到大力的保护和支持。1991年至1993年春节曾在当地参加过舞龙、……
7.
佛家拳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当时很多汉族志士不满满族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掀起了反清复明运动。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不少人逃到南少林寻求庇护。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的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
8.
装风蟮
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的鸡啼门水道。这里,濒临南海,咸淡水流交汇,浮游生物非常丰富,而且河面宽阔,水质肥美,水产种类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渔场。风鳝归属鱼纲鳗鲡科,有风它才会出没,因此而得名。风蟮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中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饵。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年期的风鳝多在淡水地带觅食;……
9.
横山鸭扎包
“横山鸭扎包”是斗门区莲洲镇一种民间传统美食,它与“上横黄沙蚬”、“粉洲禾虫”、“横山粉葛”并称为莲洲“四大美食”,同时也是珠海市著名美食,享誉珠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港澳地区。莲洲镇河涌纵横,沙田宽广,空气清新,物产丰富,是珠海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里空气清新……
10.
七月三十装路香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装路香祭祀地藏王的民间习俗始于安徽九华山,后流传于各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包括斗门在内的四邑地区七月三十装路香的习俗也流传了近300年。斗门各地村民选择地藏王成道的纪念日(即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制作香墩、装香祭拜、舞动火龙,纪念地藏王,祈求地藏王恩赐善根种子和鸿……
走遍斗门区
珠海市民俗与文化
斗门区民俗文化
金湾区民俗文化
香洲区民俗文化
全部斗门区民俗文化
斗门区地名网
搜索
全部斗门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