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民俗文化
恩施州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土家族偷俗
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偷梁树土家人修建吊脚楼…
咸丰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文化传统技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辖区内。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
三棒鼓
三棒鼓是汉族以及武陵山土家族曲艺曲种之一。三棒鼓是广泛流传于重庆酉阳、湖南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以及张家界和湖北沔阳、天门一带和鄂西南恩施州等武陵山区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
宣恩耍耍
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区的民间歌舞,据传“耍耍”原是从巫坛“还神”做法事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舞蹈,具有浓郁古朴的“撒野”风格,并带有“娱神”,“娱人”的性质,因此土家族人又称之为“喜乐神”。表演…
肉连响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
八宝铜铃舞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
土家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即重庆的酉阳县、湖南的龙山县、湖北的来风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的可大、沙滩、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个乡。在那里的摆手舞成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
建始闹灵歌
安乐井“闹灵歌”热烈、明快、活泼,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分角色且歌且舞。陈生源因精于安乐井“闹灵歌”(跳丧)而闻名遐迩。陈生源是建始县业州镇建阳村人,今年75岁。他从15岁起便从师学习跳丧、打锣鼓等民间…
喜花鼓
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歌唱舞蹈狂欢”而得名,每首音乐旋律起伏动听,歌词连贯自成体系。优秀民歌《黄四姐》是建始县民间音乐系统“喜花鼓”庞大家庭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喜花鼓”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
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
土家族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打家业等,流行于湘西、鄂西一带,是土家族传统打击乐,也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建始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是流行在建始民间的吹打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乐铿锵有力,场面热闹非凡,表达粗中有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建始“丝弦锣鼓…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
土家月半节
月半节恩施土家人十分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又称“中元节”、“鬼节”、“亡人节”,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以纸钱封包,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在屋外烧掉,并大声呼喊亲人,表示哀悼,以示敬送…
晒龙袍
晒龙袍恩施土家人每年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把家中的衣服、被子、书画等物搬到太阳底下暴晒,借用阳光杀死蛀虫及细菌,同时达到防霉、防蛀的作用。晒龙袍的来历相传元进时期,朝庭派兵镇压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土…
恩施向王节
向王节向王是鄂西土家族的远祖。传说他生于武落钟离山赤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在清江河遇难。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清江两岸修建了向王庙,现有40多座。每年六月初六,人们都要换上干净的衣服,到向王庙去烧香进贡果。…
走遍恩施州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来凤县民俗与文化
利川县民俗与文化
鹤峰县民俗与文化
巴东县民俗与文化
建始县民俗与文化
恩施市民俗与文化
咸丰县民俗与文化
宣恩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恩施州民俗文化
恩施州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