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点舌丸制作技艺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是延续生产三百余年疗效卓著的传世名药。现被国家列为“ 级秘密技术”。传承地新绛县.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当时…
运城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就是使用金、银、铜等金属为原材料,采用锤碟刻镂等繁杂、细巧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饰物或器皿。金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始使就用黄金做饰品了。明清时期…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
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稷山麻花)
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毒蝎横行,民众深受毒蝎之苦。人们为诅咒蝎毒,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种起初只有一股油炸…
万荣董永传说
董永故里在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董永是西汉人,距今两千多年,董永与田仙的故事历史悠久,家喻户晓。董永是种庄稼的好手,又孝顺父母,家住田家窑的田仙姑娘听说后,心生爱慕,后来两人成婚。田仙姑娘心灵手巧,后…
线腔
线腔,山西省芮城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
万荣软槌锣鼓
万荣软槌锣鼓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万荣县高家庄的传统锣鼓音乐。2010年7月26日被运城市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2011年6月13日被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2014年7月18日,在文化部刚刚公示的…
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闹社火或者节庆日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说起源于北魏,云冈石窟中有一尊胸戴花鼓翩翩起舞的石像为证;一说起源于宋代,起源于郑恩打瓜园的故事,花鼓亦仿郑之瓜形而做。万荣花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低鼓…
河津琉璃烧制技艺
河津琉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琉璃的主产地。千百年来,这一行业相承不衰,留下许多优秀作品,其分布之广,匠师之多,在全国居于前列,是我国琉璃艺术之乡。河津琉璃多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上…
烫烙画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文明沃土上,有一种经久不衰神奇画艺,它的名字叫做烫烙画。烫烙画,它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其色彩自然天成,古朴典雅。因其工具及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制作工期十分冗长,一般需要数月时间方可…
蒲剧
是山西运城新绛县的特产。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
永济背冰
永济背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
新绛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传说-新绛新绛县是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确定的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县,新绛,古称绛州,是春秋时期晋国故绛都的唯一传承者。当然,由于辖区范…
走遍运城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平陆民俗与文化
新绛县民俗与文化
万荣民俗与文化
永济民俗与文化
盐湖区民俗与文化
稷山县民俗与文化
绛县民俗与文化
闻喜民俗与文化
芮城民俗与文化
临猗民俗与文化
夏县民俗与文化
河津民俗与文化
垣曲民俗与文化
全部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地名网
搜索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