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民俗文化介绍
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在1986年安徽省…
肘阁抬阁(阜阳市临泉县)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
淮河柳编工艺(黄岗柳编)
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今上溯历史达500多年。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命百姓编筐,令将士在黄岗西抬土筑台,庆贺败金兀术胜利,此台史称“贺胜台”。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以柳条扎龙舞凤,以示吉祥…
抬阁(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老艺人口传,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肘阁”发源地在颍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带,流传中心区在今阜…
界首扁担戏
界首市扁担戏俗称“小桃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徐村位于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
大黄庙会
大黄镇,地处界首城东北10公里处,属界首市大黄镇人民政府管辖,北邻光武镇,南临南洛高速公路,东临太和县,西临靳寨乡。大黄镇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太昊伏羲曾在大黄镇黄龙坡处建陪都,后太昊伏羲头颅葬于此…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数千年来,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
太和泥塑
太和泥塑代表人物李浩华、桑成林、徐志强泥塑技艺较为突出。李浩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和泥塑,少儿时期喜欢捏制一些家畜、禽、鸟之类,尤以捏制泥蛙擅长。人称“-李”,投奔天津“泥人张”工作…
太和剪纸
太和剪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民俗的发展,在民间婚庆嫁喜时,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家和,生于1917年,自幼酷爱剪纸,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员…
细阳刺绣
细阳刺绣源于宫廷,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地处中原,吸收东西南北文化于一体,因此,细阳刺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汴绣的粗犷与…
界首刺绣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品,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技艺传承基本靠口传心授。绣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赞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管仲的传说
管子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子的德政、文章、功业是千古奇迹,许多学者将其称为淮河文明(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子做为中华四十名文化历史人物的第一人其雕像塑于中华世纪坛内。…
鲖城火叉、火鞭
鲖城火叉、火鞭源于中国武术器械的叉和鞭。叉: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铜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
张家祠祭祀活动
张氏家族祭祠拜祖起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和民国。张氏家族先人从山东迁徙定居张老家后,始祖铎生始迁祖张兴,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四大门派繁衍生息至…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位于安徽省临泉县文王集团生产的“文王贡酒”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文王贡酒传统酿酒技艺传承千余载,凝聚了中华民族研…
走遍阜阳市
安徽省民俗与文化
临泉县民俗与文化
颍州区民俗与文化
颍上县民俗与文化
颍东区民俗与文化
阜南县民俗与文化
太和县民俗与文化
界首市民俗与文化
颍泉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