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六安市民俗文化
六安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大别山民歌
大别山民歌是安徽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域性,兼收了通过水路流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艺术特点,又不失自己的本土的大山山歌之特色,既具有山的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又具有水的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安市申报的“大别山民歌”经……
2.
淮河柳编工艺(霍邱柳编)
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今上溯历史达500多年。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命百姓编筐,令将士在黄岗西抬土筑台,庆贺败金兀术胜利,此台史称“贺胜台”。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以柳条扎龙舞凤,以示吉祥。柳编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做工精细,而且工艺原始独特,纯手工编织而成,就传统花瓶而言,从上经盘底到收口……
3.
庐剧(六安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
4.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出现在清中叶,是由六安茶中的“绿大茶”演变而来。清朝,六安瓜片列为名品入贡。六安瓜片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
5.
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生产可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当时霍山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霍山黄芽兴于唐宋,明清被列为贡品。唐朝李肇《国史补》有这样一段记述:“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了霍山黄芽在唐……
6.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面,为安徽省西通豫、鄂的门户。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由江西省流传到金寨古碑区,至今已有400多年。《丝弦锣鼓》由25个乐段组成,规模较大,节奏可快可慢,变化多端,演奏较为复杂。风格敦厚古朴,具有浓郁的大别山乡土气息。演奏方法可追溯到唐代,许多基本鼓点后来都被人们演化成不同……
7.
门歌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源于凤阳花鼓,唱腔的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所谓唱门子,就是逃荒行乞丐时站在东家门前的演唱。门歌分为上、中、下三路,三路门歌风格各异。上路门歌分布在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大别山一带,滁州和江苏的门歌又名宫锣鼓、唱麒麟等。下路门歌的中心在无为,……
8.
石斛泡制技艺
枫斗的出现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实践证明,新鲜的石斛不能长久保存,而通过药工将新鲜石斛加工成枫斗以后,石斛就不易霉烂、虫蛀和变质。现如今加工枫斗的重点地区为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地。各地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浙江和云南加工的铁皮枫斗均为螺旋状,而安徽六安的霍山石斛枫斗呈现弹簧状,俗称“龙头凤尾”,霍山石……
9.
叶集木榨油技艺
叶集木榨麻油产于六安市叶集区,采用古老的木榨榨油技艺,选用品质优良的新鲜芝麻,利用古老的青檀木榨榨成麻油,其油口味好,品质上乘,味美醇香,可以保存三年之久都不会变质。叶集自明代开商立埠,就有木榨麻油的生产,陈氏木榨麻油距今已有200百多年,现在,整个大别山区,淮河两岸,传统的木榨麻油生产,除了叶集西……
10.
竹编(舒席制作技艺)
舒席编织在舒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舒城县柏林乡战国墓葬0土的青铜器底部即有竹编物的痕迹,同地西汉墓的发掘中也发现摆放陪葬品的边厢内底部有竹编物作垫,其纹理及工艺与后期的舒席基本相同。到了明代,舒席更是身价倍增。据史籍记载,明•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书秦……
走遍六安市
安徽省民俗与文化
金寨县民俗与文化
舒城民俗与文化
霍山民俗与文化
金安区民俗与文化
霍邱县民俗与文化
裕安区民俗与文化
叶集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六安市民俗文化
六安市地名网
搜索
全部六安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