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东营民俗文化
东营十大民俗文化
1.
广饶吕剧
齐鲁大地上的地方戏历史传统悠久,品种繁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大约有30种之多,占全国戏曲.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地方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民间演唱和花鼓秧歌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剧种,如吕剧、两夹弦、五音戏、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另一类则是属于梆子系统-索系统的剧种,如山东梆子、莱芜柳子、枣梆、柳子戏、大……
2.
陈官短穗花鼓
陈官乡位于广饶县境北部,距东营市中心2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6个村,2.3万人。这里孕育诞生了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短穗花鼓。最近,短穗花鼓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短穗花鼓原是旧社会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每逢青黄不接……
3.
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
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不仅吸取了何派艺术的精髓,而且还融入了具有黄河口地域特色的泥塑技法,无论是细腻的制作,还是粗犷的表现,都表达了杨梅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不仅如此,杨梅先生还远赴祖国各地,吸取众家之长,使黄河口杨氏面塑更上一层楼。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从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可以追溯到四川,在系统学习……
4.
史口羊肉汤
史口羊肉汤羊肉汤,历史久远(始于何年无考)。依其味道鲜美、醇香可口、营养丰富闻名于世,传承数百年畅销不衰。羊肉汤的制做,每道工序都要精心料理。生羊的宰杀方法,要大抹头。宰杀前把盛血的盆洗刷干净,倒入适量清水,加入食盐少许,搅到盐化为止备用。用尖刀割其羊的颈部,把身体各部位的血充分放入备好的盆中,随血……
5.
大码头苇编工艺
大码头镇编织苇席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大码头镇是退海、湖之地,苇蒲丛生。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为大码头镇一带百姓的支柱产业,由于当地芦苇资源丰厚,当地的世世代代靠的是家族传承,凭的是个人悟性,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在从事苇编业。解放后,困难时期,这里百姓用编织的苇席到胶东等地……
6.
齐笔制作工艺
广饶齐笔制作历史更为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制作工艺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经100多到工序,成品丰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0、健劲有力,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
7.
垦利虎头鞋制作技艺
虎头鞋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避邪的功能。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母亲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部位,20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
8.
黄河口落子
黄河口落子,又称“落子舞”,属于民间传统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打落子使用的主要道具为落子棍一个、竹板一副、落子演出服一套。其主要特点是打旋风脚,打双脚,踢花棍,主要动作有:第一套动作《莲花落》,第二套动作《旋风脚》第三套动作《打双脚》;第四套动作《戳杆、踢腿、抓杆,前后……
9.
九龙翻身
九龙翻身既锣鼓经,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一种民间打击乐,每到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喜迎欢送,都离不开它。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世代相袭完整的保留到现在。垦利县流传的九龙翻身打击乐谱颇多,从广义上讲,有大锣鼓、小锣鼓两种。从狭义上讲以基本节奏型为主产生了许多种敲打法。“九龙翻身”全乐章共……
10.
垦利东路吼
垦利东路吼也叫东路梆子或梆子腔,又名山东吼,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来源于山、陕梆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黄河到山东谋生,四处演唱山、陕梆子。于是把这种梆子传至山东黄河两岸的历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地。山、陕梆子也就在此兴盛起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
走遍东营
山东省民俗与文化
广饶县民俗与文化
东营区民俗与文化
垦利区民俗与文化
河口区民俗与文化
利津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东营民俗文化
东营地名网
搜索
全部东营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