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拉祜族篇民俗文化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拉祜族篇
1.
拉祜族服饰
[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县
]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人口约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拉祜族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
[详细]
2.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铅等。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考究,音管和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修葫芦(修整外形和掏孔…
[详细]
3.
双江拉祜族葫芦笙舞
[
云南省
临沧市
双江县
]
双江县拉祜族葫芦笙舞双江县拉祜族葫芦笙舞也称为“打歌”,在形式上较多地保留了传统古朴的艺术风格。一般以男子吹葫芦笙逆时针方向转圈边吹边跳,妇女随男子围圈舞蹈,男女老少不限,人数多少不限,最多可达数百人。舞蹈由领舞者“歌头”带领,即兴变换套路。“打歌”套路共有72套,分为农业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娱乐、飞禽走兽、人情世故、非农业生产劳动等六类。舞者上下肢比较协调,下肢动作较多。多以跺、踢、踏步、转身、…
[详细]
4.
澜沧拉祜族葫芦笙舞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二载“倮黑鲠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拉祜族葫芦笙舞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在民族节日中仪式程序规范,要求按规定跳…
[详细]
5.
拉祜族葫芦节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传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故葫芦是拉祜族的吉样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葫芦节期间,澜沧等地举行隆重的物资交流会,开展葫芦文化节活…
[详细]
6.
拉祜族库扎节
[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县
]
库扎是拉枯语音译,为度年的意思,是云南省西南山区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节期四、五天。节日第一天清早,当外寨来过节的亲人放响火枪时,人们迅速集中,敲着鋩锣、象脚鼓到寨门迎接。当主客队伍汇合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来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以示祝福。尔后人们先到村中负责宗教事务的安占家,向安占叩拜祝福,然后唱歌跳舞。上午,各家抬着装有丰盛食品的竹箩,拿着火枪和一根画有图案的标竿,纷纷来…
[详细]
7.
拉祜族摆舞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摆舞是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世代相传的集体舞蹈,极有特色,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便相聚而舞,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尤其盛行,深受群众喜爱。摆舞以女性为主,以象脚鼓、铓、镲等为主要伴奏乐器,领舞者边敲奏乐器边起舞,众人或手拉手围圈而舞,或列队而跳。表演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步法型,强调脚的动作和踏、踢、跺、摆、划、小跳等步法,身段动作既热烈又灵活;另一种为摆手舞,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摆…
[详细]
8.
糯福乡南段村拉祜族传统文化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南段村位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最南端,西南和南面与缅甸接壤,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南段行政村总面积65.4平方千米,下辖10个自然村,1个茶厂。全村现有人口468户,2026人。人均耕地面积3.5亩,人均收入855元(2003年)。该村有李、罗、白、王等4姓,以李姓为多,故“佛爷”、“卡些”都要由李姓担任。村寨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完好,森林面积60105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生活方式、…
[详细]
9.
拉祜族史诗《根古》
[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县
]
拉祜族史诗《根古》主要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区,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迁徙的叙事性史诗。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历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历史的象征。这部叙事长诗主要叙述从秦汉时期开始,拉祜族先民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从传说中遥远的北方密尼都库、诸海厄波等地起步,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几个世纪,跋涉数万里,一直迁徙到“勐缅密缅”(今临沧一带),最后…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傣族篇
旅游名胜之白族篇
旅游名胜之哈尼族篇
旅游名胜之回族篇
旅游名胜之德昂族篇
旅游名胜之藏族篇
旅游名胜之蒙古族篇
旅游名胜之佤族篇
旅游名胜之壮族篇
旅游名胜之纳西族篇
旅游名胜之水族篇
旅游名胜之苗族篇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