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区民俗文化
荔城区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陈氏工艺雕塑
“荔城陈氏工艺雕塑”是一种始于宋代的民间工艺雕塑艺术。经受历史的洗礼和沉淀,至今仍系统地保存、传承陈氏雕塑技艺。其工艺雕塑是艺人们巧妙地发挥其“雕”和“塑”的特点,一:“雕”鬼斧神工,在硬质的材料上如…
荔城光临龙眼木雕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其中以龙眼木雕最具代表性,系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莆田盛产的龙眼木,而成为极具代表性且独具风味的传统工艺品。莆田龙眼木雕以根雕和圆雕为…
文峰宫妈祖供品
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中华一大绝活”,是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食品装饰艺术,俗名“妈祖筵桌”,通常在妈祖神诞和升天纪念日,以及传统节日摆列供奉。其配套和摆列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供桌上必备:香、花、果盒、馔…
俚歌梆鼓
板鼓咚,也叫梆鼓咚、咚鼓咚、板鼓唱或“乞丐歌”,即“俚歌梆鼓”,是流行于莆田、仙游、福清、惠安、永春等兴化方言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年历史。莆田俚歌经代代传承,至今保留70多个…
莆田木偶戏
莆田木偶戏源远流长,是被誉为“宋戏活化石”莆仙戏的戏兄,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江东提线木偶戏是莆田木偶戏的代表性剧团,它历史悠久,表演动作传统,演艺技术高超,传统剧本丰富。梅妃故里也是莆田最早的木偶…
沟边傩舞
流传于莆田地域的沟边傩舞(俗称十恶舞),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傩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部份。这种古老的傩舞之花,主要体现在傩表演仪式中,舞者戴着狰狞面具或绘画诡异面谱,拿着武…
舞龙·弄九鲤
镇海街道长寿社的《舞龙•弄九鲤》源于唐,盛于明清,是一种流传莆田地区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它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是一种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程式是把龙的首、尾、身各节…
田公元帅的传说
“田公元帅”的传说已有千年的历史。黄石镇江东村“飞云庙”主祀的戏神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系唐朝著名乐师。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至今,关于田公元帅的传说,人们用莆仙戏剧目、书籍、专题片等各种方式…
江梅妃信仰习俗
梅妃生前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给莆田人民带来无限荣耀,所以莆田人民纪念她,衍生许多民间习俗。江梅妃信仰习俗主要有:“春秋二祭”、“尽封孺人与于归俱赐銮驾”、“莆仙戏发源与发展”、“妃子脊头”翘起的独特建…
江梅妃传说
江梅妃传说源于唐代《梅妃传》、五代《开元天宝遗事》,后演化为小说、戏曲等,这些再创作的艺术形式又再度赋予江梅妃以传奇色彩。江梅妃,福建莆田江东人,唐明皇妃子,人称江东妃。唐代《梅妃传》记载,江梅妃生于…
莆田神佛泥塑
莆田1泥塑主要分布于莆田市黄石镇,其发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永定二年(558),随着金仙庵(后改名为金仙寺、广化寺)的修建,泥塑菩萨的技艺在此时传入莆田黄石。经宋、元、明时期的发展,黄石泥塑师匠的泥塑菩萨…
壶山砂花传统技艺
壶山砂花传统技艺源于莆田锦墩。锦墩坐落于“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南洋平原,是一个以手工冶炼铸造锻制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和农业生产用具而著称的“铸造之乡”,其铸造锻制业的历史可上溯至明代中叶,现…
黄石登瀛高跷
黄石镇登瀛是莆田高跷的发源地,登瀛高跷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宫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时期的大量人口迁入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跷的成熟,兴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跷经历代传承…
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庙组团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祖庙进香时,必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进香队伍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并驻驾一夜,称为妈祖回娘家。第二天天亮时,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进香,完成了…
妈祖信俗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莆田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其妈祖信仰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自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白湖顺济庙迁建于此之后,该宫就有一系列适应历代兴化府1至此举…
走遍荔城区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荔城区民俗文化
涵江区民俗文化
秀屿区民俗文化
仙游民俗文化
城厢区民俗文化
全部荔城区民俗文化
荔城区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415263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黑ICP备05000777号